劳动合同法解释
-

2023年11月4日发(作者:)
劳动合同法解释
劳动合同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旨在规
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秩序。它主要是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家条例第299号)。从2007年1
月1日开始实施,与以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务合同条例》(国家
条例第99号)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签订的,关于用工关系中包括职务、工资收
入、劳动时间及其它劳动条件的协议或约定。劳动合同可以是以固定
期限为条件的合同,也可以是以无固定期限为条件的合同等。
二、劳动合同的定义
从法理上讲,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宪法、法律、法
规及相关规定达成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并由劳动者提供
服务的合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报酬,一般为工资、薪金或劳务
费;另外,用人单位还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和健康保障,依法提供
住房补贴或其他福利等。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可以是劳动服务,或其
他非劳动服务。
三、劳动合同的规定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法的规定,
以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可以有一份书面合同,也可以有多份书面合
同,但其有效性应统一,不能变动成立时不一样。
- 1 -
2、劳动合同应当写明合同双方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合同
签订日期、用人单位的经营性质、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劳动时间、工
作地点、基本工资标准、休假制度、增加负担的规定、福利待遇等,
并应以书面形式确认。
3、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
劳动合同支付劳动者工资、维护劳动者安全及健康权益等,劳动者则
要按时完成用人单位交付的工作任务,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等。
4、劳动合同订立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准确告知写入合同
的内容,劳动者应当完全弄清劳动合同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审慎书
写。
四、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合同的效力是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依法行使权利义务的能
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的效力一般有以下几种:
1、民事效力:劳动合同经当事人同意签订并遵守了法律规定后,
就拥有民事法律效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有义务遵守当事人订立的
合同内容,任何一方违反合同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2、行政效力:劳动合同经当事人签订后,还要经劳动部门审批
才能产生行政效力,劳动部门要把劳动合同经审批后报用人单位登记,
当劳动部门对用人单位发出行政处罚决定,劳动部门可以从用人单位
收取赔偿金、罚款等,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劳动合同一旦订立,它的终止也就成为特定情况下不得不面对的
问题,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要遵循以
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所订立的权
利义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劳动合同的解除或者终止就
不具有法律效力。
2、程序正当性原则: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
合同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解除或者终止的条件办理。
3、公平正义原则: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
同时,应当遵守劳动法规定的原则,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劳动合同法制定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
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维护劳动秩序。劳动合同订立后,
两个当事人都应当依法行使权利义务,以求达到劳动合同订立的目的,
促进双方以劳动方式有效地实现共同的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