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蒲公英

时间: 2023-06-03 admin 文学

枯萎的蒲公英

枯萎的蒲公英

-

2023年2月9日发(作者: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试卷第1页,总12页

2021-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某校初一(上)期中检测语文

试卷

一、综合读写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轻轻地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huātuánjǐncù,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

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tānhuàn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诀别的情景时收

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那可爱的

水藻把终年zhùxù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A_______________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

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滋润心田的是一股股清泉细流。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huātuánjǐncù()tānhuàn()zhùxù()

(2)A处应填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调整后半句的语序,使之与前半句的句式一致,把调

整后的句子写出来。(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

2.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古人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为引导同学们正确

交友,开发区中学初一(1)班拟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

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专家讲座】同学想请你邀请南通大学的梁教授到班级做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

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___________(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_______________(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_______________(阅读、

拜读)!”

请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3)【亲近名著】识人,不是靠眼,而是靠心。初次相识对彼此不了解,有时还会产

生些误解。日常相处久,方能见人心。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片段,完成以下阅读任

务。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

己还记得么?”

试卷第2页,总12页

①选文画线字的“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二、默写题

用课文原句填空。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2)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论语〉十二章》中提到的孔子的富贵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谋而合。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呈现的画面。

(2)结合诗句,谈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四、填空题

解释画线词的意思。

(1)诫子书___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

(4)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3页,总12页

五、文言文翻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

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

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

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王朗:与华歆同时代的人。两人都是当时

的著名人物。②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③邪:相当于“吗”。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歆辄难之_______________

②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

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

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

“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

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

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

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

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

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

试卷第4页,总12页

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

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

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

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

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

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

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

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

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

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

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

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

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

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

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

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

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

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

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

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

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

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

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

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

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

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

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

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

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

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

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

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

试卷第5页,总12页

享受。

⑫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

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2)第⑪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

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

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

次地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

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

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

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

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

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

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

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

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

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

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

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

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

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

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

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

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

试卷第6页,总12页

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

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

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

久久不去。

(1)文章开头的画线句是___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

草。

(3)本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运用了相同的写法。请你说出它们写法上的相

同点(从记叙顺序的角度思考)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

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

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

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

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

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

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

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

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

它治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法上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八、写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如白驹过隙。在进入初中的两个多月的生活中,我们学

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请以“为现在的我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

名。

试卷第7页,总1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某校初一(上)期中检测语文

试卷

一、综合读写

1.

【答案】

(1)花团锦簇,瘫痪,贮蓄

(2)......

(3)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考点】

根据拼音写字词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huātuánjǐncù”应写作“花团锦簇”,“tānhuàn”应写作“瘫痪”,“zhùxù”应写作“贮

蓄”。

(2)结合前后文内容可知,文段列举了几个并列的实例,A处应用省略号,表示这样

的例子还有很多。

(3)题干要求调整“滋润心田的是一股股清泉细流”的语序,使之与“一片片天光云影

尽收眼底”的句式一致。仔细阅读画线句可知,“一股股”对应“一片片”,“清泉细流”对

应“天光云影”,“滋润心田”对应“尽收眼底”。因此后半句可改为“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

心田”。

2.

【答案】

(1)示例:交友之道,贵在真诚。

(2)久仰,莅临,拜读

(3)①范爱农

②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

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考点】

宣传标语

语言得体

情节内容

名著人物形象

课内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试卷第8页,总12页

【解答】

(1)本题拟写标语时,要围绕“交友之道”这一主题,重在交友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标

语要准确、简洁,有宣传鼓动作用。

(2)①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久仰:早已仰慕,一般用作与人初次见面时

说的客套话。语境是第一次与梁教授见面,故选“久仰”。②莅临:来临;光临。书面

语、敬语,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敬意。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的敬

辞。梁教授是贵宾,故选“莅临”。③“阅读”是一般词语,“拜读”是敬辞。语境是指阅读

梁教授的作品,表敬意,故选“拜读”。

(3)根据名著积累以及对话内容,可知“你”指的是范爱农。文章写鲁迅的两次摇头,

第一次是因为在范爱农一行人入检的时候,关吏在他们的包内翻出了女人的绣花鞋,

鲁迅觉得有损国体,于是摇头。第二次是鲁迅看见他们一群读书人在火车上让座,在

火车发动时跌倒了,他觉得学生过于虚假封建,所以摇头。鲁迅先生的这两次摇头,

深刻地表明了他对这批旅日留学生迂腐虚假,不是真心求知强国的行为感到失望。

二、默写题

【答案】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海日生残夜

(3)山岛竦峙

(4)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枯藤老树昏鸦

(6)回乐烽前沙似雪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诫子书(诸葛亮)

次北固山下(王湾)

观沧海(曹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论语》十二章(《论语》)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致”的书写。

(2)注意“残”的书写。

(3)注意“峙”的书写。

(4)注意“蟋蟀”的书写。

(5)注意“藤”的书写。

(6)注意“烽”的书写。

(7)根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富贵观”可推知答案,注意“浮”的书写。

试卷第9页,总12页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1)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荷叶。

(2)作者认为秋天不完全是伤感的,凉爽的天气仍然分外宜人。荷花虽然落尽,但是

铜钱大小的荷叶却依然萌发出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欣赏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考点】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诗歌画面描绘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

面。“蕖”是荷花,“红蕖”就是红色的荷花;“却”在这里是“完、尽”的意思;“最小钱”是

像小铜钱那么圆的荷叶。据此可描述为: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还

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荷叶。

(2)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要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

正是可人天”意为“古人认为秋天是悲伤的,我却认为未必如此,轻微的寒意,正好是

令人舒适的天气”,直接点明了诗人对秋天的态度,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绿池

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意为“绿色池塘里的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还有新长出

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荷叶”,作者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充

分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填空题

【答案】

(1)书信

(2)同“否”

(3)喜爱,爱好

(4)担任,充当

【考点】

诫子书(诸葛亮)

文言实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

《论语》十二章(《论语》)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句意为:告诫儿子的书信。书:书信。

(2)句意为:令尊在不在?不:同“否”。

(3)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好:喜爱,爱好。

(4)句意为: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为:担任,充当。

试卷第10页,总12页

五、文言文翻译

【答案】

(1)陈太丘舍弃(他)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考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

文言翻译

《论语》十二章(《论语》)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舍:舍弃。去:离开。

(2)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六、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代词,代指前面的“有一人欲依附”这件事,②丢弃,舍弃

(2)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3)华歆,在危难之时仍信守承诺。

【考点】

文言实词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人物形象

【解析】

【参考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避难),华歆对此感到很为难。

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

要舍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华歆还像当

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解答】

(1)①句意:华歆对此感到很为难。之:代词,代指前面的“有一人欲依附”这件事。

②句意:王朗想要舍弃所携带的那个人。舍:丢弃,舍弃。

(2)既已:既然已经。宁:岂,难道。

(3)解答时注意结合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来阐述理由。如:我喜欢华歆,

因为华歆做事考虑周全,临危不惧,而且信守承诺。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表现了母亲坚强、执

著、隐忍、无私、疼爱儿子的品性。

试卷第11页,总12页

(2)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但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又是让人感到温馨

的,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并

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

(3)合欢树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线索,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合欢树里有着作者

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考点】

散文阅读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鉴赏文学形象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记叙文标题作用

记叙文标题含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可以概括为母亲

为“我”治病;“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可以概括为母亲

鼓励“我”写作;“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可以概括为母亲

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对于儿子的腿,医院已经表示没办法治,母亲“全副心思

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可见母亲的执著;母亲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

写作,可见母亲对“我”无私的疼爱;对于生病的儿子的暴躁脾气,母亲一直是隐忍的,

坚强地面对生活中诸多的困难。

(2)从“悲伤”和“享受”两个角度,结合语境思考作答。“悲伤”是因为母亲身患重病还

要照顾生病的“我”,并因此而去世。“享受”是因为曾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光让“我”

感受到了爱与温馨,深挚的母爱温暖、鼓舞着“我”,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在感

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3)题目“合欢树”意蕴丰富。细读文本可知,作者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都熔铸在对合

欢树的叙述中,它是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文的。同时,合欢树象征着母爱,合欢树是

母亲亲手栽种的,想到树就想到母亲;合欢树也是母亲过去艰难生活的见证,是唤起

母亲希望的所在。作者由这棵合欢树想到母亲为自己的付出,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怀

念和愧疚。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自弃到对生命有所感悟、

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可见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答案】

(1)环境,渲染了冬日“沁骨的凉”,用百花凋谢来衬托蒲公英的不畏严寒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给“我”治嗓子寻找蒲公英的情形,

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3)插叙,本文第⑤段画线句补充交代了母亲辛劳奉献的一生,突出了母亲刚强坚毅

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链接材料】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表

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

环境描写方法及作用

散文阅读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试卷第12页,总12页

插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画线句“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

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描写了冬日午后的景色,运用了环境描写

的方法。“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写出了冬日午后的寒凉,渲染了肃寒的气氛。“裹

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写百花凋零,一地枯黄的落叶,结合下文“一棵

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可知,寒凉的冬日,蒲公英依然挺立,此处用百花凋谢衬

托了蒲公英的不畏严寒。

(2)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由“弓腰”“翻检”

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

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母亲为了给

“我”治嗓子寻找蒲公英的情形,表现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

浓厚的爱。

(3)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插叙和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

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

突出中心。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补充交代了母亲走向异乡,辛勤绣花,登车换粮的故事,

【链接材料】补充交代了美女蛇的故事,二者都运用了插叙的写法。

仔细阅读第⑤段画线句可知,画线句补充交代了母亲走向异乡,辛勤绣花,登车换粮

的故事,表现了母亲辛劳奉献的一生,突出了母亲刚强坚毅和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链接材料】插叙了长妈妈曾经讲给“我”的美女蛇的故事,使文章增添了一丝神秘的

色彩,表现了百草园的乐趣,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

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八、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