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的创新

讲座的创新
有生以来,扣过的讲座已数不胜数,上面讲什么,下面听什么几乎已成定势,未曾对此产生过疑问,然而,近来听到的一次讲座令我耳目一新:演讲者提供了两个话题(有关素质教育)供扣众选择,而后确定讲座题目。虽然只是一个似乎不经意的征求意见,却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认为,由此举措而营造出的—种和谐气氛给沿袭已久的讲座模式注入了一种新意,其意义是不同凡响的,它是对传统的讲座形式的改革和创新。
受这一举措的启发,我反思丁自己正在从事的教师培训工作,并重新思考和构想了即将开办的几次讲座和教师培训。对讲座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作了重新的、全面的思考,构建出一个区别于以往的、力求体现新理念、实践新方法的全新的讲座模式。愿在此与专家、同行交流、讨教。
一、讲座形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选择”的转变
在“十五”师训课程《高新科技与现代生活》中,除了师生交互式活动以外,约有近1/2的时间安排了讲座,我准备了二十几个题目,以往都是由我选定题目。受到上述启发以后,我用
多媒体将所有题目做成超级链接,请听众“自由点击”后确定讲座题目。在其后为区骨干教师和成校校长班开办的几次讲座和师训课程中,这种“自由点击”的讲座形式深受听众的欢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讲座的听众似乎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讲座形式,当我将二十几个讲座题目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大家点击时,所有听众的眼前为之一亮,他们全神贯注地听了我对每一个题目所作的简短的内容介绍之后,便争先恐后地点击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且听得聚精会神,其积极性和专注程度令我感动,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实践的成效让我体会到,是创新的理念和实践赋予了传统的讲座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听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意愿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我想,培养学习兴趣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和努力的目标,而这种讲座形式的创新也许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可行的教学途径。
二、讲座内容——避艰深求综合
讲座形式的创新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而真正成功的核心还在于讲座的内容的精选。我的
师训课程《高新科技与现代生活》的培训对象是中小幼各层次和各学科教师,从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出发,应当帮助教师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讲座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体现四个字“高、广、浅、近”;高——介绍先进的理念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广——让学员跳出学科的小圈子,了解多学科知识及其相互渗透和综合,拓展知识结构,浅——不涉及艰深的理论,但讲明基本原理,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近——了解身边的科学,能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讲座主要围绕科技、社会、生活、宇宙、能源、环保等多方面内容,共二十几个话题,打开一扇科技之窗,并追求最丰之收效。具体题目见下表:
三、讲座方法——从“一言堂”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素质教育提倡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想,在讲座中也应提倡这一理念。在我近来听过的一些讲座中,演讲者的这种意识已有所体现,他们在讲座中会对听众讲:“我希望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局面,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捉问,或者在讲座后留给大家一些提问的时间”。我认为这种意识是十分可喜的,然而,
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我们看到的情况通常是,听众大多缄默不语。其实听众并非不愿意配合,他们很希望有机会与演讲者对话,互动为何难以进行?我想,也许是调动的方式有待商榷。
我针对自己的讲座思考了很多,我认为,互动应以创设适当的问题和情境为前捉。例如在介绍专题“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有多高”中,我边讲边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如:“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从事哪—种职业的人能够对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主要作用?领导人、科学家、企业家、教师?”,选择的结果基本是统一的,而我的意图在于呼吁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抗菌素能杀死病毒吗?”(在科学素养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听众根据自己的求医经验,纷纷踊跃地发表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再如“为什么黑色的花很少见?”这个问题是我自己设计的,是我们身边的普遍现象,但又是一个人们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其中蕴含着简单的科学道理的问题。大家十分积极地参与讨论,反复思考、质疑和争论,不仅搞清楚了其中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大家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我们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他们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我想,这种从“一言堂”向“双向互动”的转变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可以使听众从
传统讲座中的“被动听讲”转变为“边听边想”,将大家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使讲座发挥出更理想的效果。
四、讲座手段——追求先进,讲求实效
听众在讲座中表现出的专注程度和参与意识十分喜人,而我更进一步的期望是,如何让讲座中所蕴含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内化为学员的素养,转化为其自身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依据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精神,选择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运用在讲座中。其意义在于:
1、优化讲座效果
多媒体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决不能单纯地视为在教学上多用了一两件教学工具,也不仅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史上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它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递形态,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信息是通过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传递给大脑的。
对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
◆只听,则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可记住15%:
◆只看,则3小时后能记住70%,3天后可记住40%,
◆视听并用,则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可记住75%。
实验表明:
◆学习中,眼最灵,耳其次。眼有400多万条神经通向大脑,耳有6万多条神经通向大脑。
◆大脑左半球对语言感受能力强,善于抽象思维;大脑右半球对图像感受能力强,善于形象思维,所以有“左半球主思,右半球主形”的说法。
因此,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
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感受:一段精彩的语言或文字可以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其影响可能不够长远,因为难以维持长久记忆。而一幅形象的画面或图片对人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心感染力却是难以磨灭的,它更容易长久地深入人心。 最近,上海某高校的一名专家来我院为硕士课程班授课,池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可称得上驾轻就熟。精彩的语言、大量的素材
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描绘“满堂灌”的漫画,正如他所说;“我今天所讲的某一句话可能很精彩,但也许课后就被大家忘记了,但我展示的这一张图片可能会永远记在你的脑子里。”的确是这样,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连他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但那幅画确是让我终生难忘的,这应该就是心理学和脑科学的道理所在。因此,形象的画面之神奇功效是绝不可小觑的。
2、发挥示范功能
当前,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向。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形势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普遍应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时代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对于我们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更应该在这方面起到领先和示范作用。在讲座中,我将所有的讲座内容都做成多媒体的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地向学员开启一扇丰富多彩的科技之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顾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几乎被埋在了粉笔灰里。只有在近两年,真正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教学效果。
对于多媒体教学,有些人有过不解和非议,作为—种新生事物,这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应摸索一种适当的应用方法,让它与教学实现有效的整合。在培训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学员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亲身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应,感受到这种有效的整合会实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效果,于是,他们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逐步地接受,并自觉地应用。我想,这种示范功能的实现也正是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所期望的。
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永远墨守陈规、不求创新的教师只能称之为教书匠,时代呼唤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和汲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教育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特点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