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
健康的知识的普及,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居民重要措施的方法。下面小编带你了解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篇1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间:20XX年5月6日8:30-10:30
地点:郑集乡卫生院健康教育室
讲座内容:树立健康的理念
授课人:***
参加人员:公共卫生科人员及全体乡医
郑集乡卫生院
20XX年5月4日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主讲人:***
1.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谷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0克~400克的谷类食物。
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和薯类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克~500克,水果200克~400克。
食物可以分为谷类(米、面、杂粮等)和薯类,动物性食物(肉、禽、鱼、奶、蛋等),豆类和坚果(大豆、其他干豆类、花生、核桃等),蔬菜、水果,纯能量食物(动植物油、淀粉、糖、酒等)等五类。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每种食物都至少可提供一种营养物质,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2.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奶类食品营养成分齐全,营养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从而推迟其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中老年人饮奶可以减少其骨质丢失,有利于骨健康。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对于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植物化学物质。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可防止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克~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3.膳食要清淡少盐。
食用油和食盐摄入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膳食问题。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脂肪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脂肪摄入过多可以增加患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应养成吃清淡少盐膳食的习惯,即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不要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含盐量)。
4.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体重是否正常可用体质指数(BMI)来判断。成人的正常体重是指体质指数在18.5 kg/m2~23.9 kg/m2之间。 计算公式为: BMI= 体重(千克)/身高(米)2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进食量和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运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运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下来,增加体重,造成超重或肥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体重过低或消瘦。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易患多种疾病,缩短寿命。所以,应保持进食量和运动量的平衡,使摄入的各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能满足机体需
要,而又不造成体内能量过剩,使体重维持在适宜范围。
5.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生病后要及时就诊,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这样既可以减少疾病危害,还可以节约看病的花费。
在疾病治疗、康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要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按照医生的要求调配饮食、确定活动量、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要乱求医使用几个方案同时治疗,更不能凭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自行买药治疗。
6.不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指不规范地使用、不必要的情况下使用、超时超量使用或用量不足或疗程不足等。滥用抗生素容易引发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导致抗生素逐渐失去原有的功效,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滥用某些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耳聋(特别是儿童)和人体内菌群失调等,严重时还可能威胁生命。
抗生素是处方药,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42.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饭菜要烧熟煮透再吃。吃冰箱里的剩饭菜,应重新彻底加热再吃。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生的蔬菜、水果可能沾染致病菌、寄生虫卵、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吃前,应浸泡10分钟,再用干净的水彻底洗净。
7.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把生、熟食品分开,例如用切过生食品的刀再切熟食品,用盛过生食品的容器再盛放熟食品,熟食品就可能被生食品上的细菌、寄生虫卵等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和加工,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
8.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食品保质期,指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的条件下,保持食品质量(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食品质量符合标签上或产品标准中的规定。
任何食品都有储藏期限。储存时间过长或者储存不当就会受污染或者变质。受污染或者变质的食品不能食用。食物在冰箱里放久了,也会变质;用冰箱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熟食品要加盖储存。
不要吃过期食物。不要吃标识上没有确切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食品。
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篇2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解让居民们了解健康的概念,什么是健康的人。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健康的概念
2、健康的生活方式
3、影响健康的因素
4、健康促进
三、教学过程
导入: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帮助人民获得健康是我们每一个卫生工作者的职责,更是每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 什么是健康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对健康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身体没病、无伤、无残就是“健康”。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深化。 现代的人们认识到:除了生物性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行为都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关注人的健康时,单从“生物人”的角度看问题就明显的不够全面,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
健康的影响。随着这种认识的加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则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组织法》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是在生理上没有疾病、躯体健全和不虚弱,而且还应该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状态,并且还包括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达到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精神;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生物人,还是一个社会人。这一健康的新概念就是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结合,并把个体与社会结合所提出的,是对健康的一个全面定义。
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不仅是自身客观上拥有健康,而且应该懂得基本的健康知识,具有追求健康的信念和意识,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他人和社会承担健康责任。
还有一种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我们称为亚健康。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的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类的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遗传、心理和行为(生活方式)等内在因素外,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稳定状况(战争或和平)、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服务、食品和饮水供应、社区服务、人际关系、文化风俗等等,其中无一不与健康关系密切。
自然环境:它包括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质和土壤情况(包括所含矿物质)、磁场与射线等等,也都直接与人的生存和健康密切相关。如某些地区由于水土中微量元素的多或少可以造成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