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王以欣:解读希腊悲剧《俄瑞斯特斯》三部曲之第三部《复仇女神》古希腊文明系列讲座第一期:戏剧

重温经典王以欣:解读希腊悲剧《俄瑞斯特斯》三部曲之第三部《复仇⼥神》
古希腊⽂明系列讲座第⼀期:戏剧
古希腊戏剧佳作欣赏
希腊悲剧——《复仇⼥神》
剧作者:埃斯库罗斯
演讲⼈:王以欣
(南开⼤学历史学院教授,古希腊神话研究者,著有《神话与历史》、《寻找迷宫》、《神话与竞技》等书籍。)
概要
当我们试图欣赏⼀部古典⽂学作品时,仅从孤⽴的⽂本去理解,常常不得要领。演讲⼈试图把听众们带回到作品赖以产⽣的古希腊社会⽂化氛围中,借助某些背景知识和悲剧理论,帮助⼤家理解《复仇⼥神》这部悲剧杰作,并试图回答以下的问题:埃斯库罗斯在选择悲剧素材时,为什么不选择现实历史题
材,⽽对古⽼家族的神话故事情有独钟?他创作这样的悲剧意图何在?旨在传递怎样的思想观念?达到怎样的社会效果?他为什么如此设计故事的剧情?如此改编古⽼的神话故事?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古典学者的研究课题,也是《俄瑞斯特斯》剧本的读者们所关⼼的问题。最后,演讲者通过介绍和分析剧情,进⼀步探讨与之相关的政治、历史、伦理、审美、风俗制度等诸多问题。
精彩点评
寇⽅墀
感谢王以欣教授的精彩演讲,神界与⼈间,正义与⾎债,天界王权与社会伦理,⽗权与母权、习俗的合理性与⾃相⽭盾性,以及戏剧创作背后的政界关系…………可谓全视⾓,深挖掘,最终峰回路转,互相残杀的家族悲剧在伟⼤的雅典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结局令⼈欣慰!感谢王⽼师,这真是⼀场思想的饕餮盛宴!
胡继华
谢谢主持⼈,谢谢群主,谢谢王以欣教授的演讲。王教授反对孤⽴地解读古典,⽽是将古典放回到古希腊历史⽂化系统之中,像⿊格尔所说的那样,去⽣活古⼈的⽣活,去感受古⼈的感觉,甚⾄去犯古⼈所犯的错误。沐浴在古典氛围之中,⽤中国话说,可谓知⼈论世,直探古⼈之⼼及其不了之情。王
教授的以史证诗,诗史互相彰显的⽅法,值得重视。西班⽛裔⽐较⽂学学者Claudio Guillen⼀⾔以蔽之:诗学乃是⼀个系统,⼀个随着历史⼤化的系统,⼀个遵守适者⽣存⼤法的⼼灵秩序。剥离历史脉络,古典学研究可能成为单⽂孤证,没有以意逆志之效,却有郢书燕说之谬。我常想,悲剧诗⼈为什么青睐那些凤⽑麟⾓的显赫家族,对帝王世家的命运倾注如此之多的悲情?王先⽣在神话之中去寻觅肃剧题材的思路,起码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个⽐较合理的视⾓。如果诗学是⼀个系统,那么,剧情分析也好,肃剧美学沉思也好,政治哲学寻绎也好,⾃然也都是接近古典、解读先贤、回味历史余韵的⽅式之⼀。
《奥瑞斯特斯》三联肃剧的解读到今晚完美收官,恰好是中国农历的中元节。中元者,必须祭奠祖先,以求法善圆满,功德⽆量。这当然也是回味古典、追思往圣之时所不懈怠地追求的⽬标。在下欣得群主信任,有幸聆听三位学者虔⼼谈道,见证他们的⽂⼼⽂德嘉惠学林。遵照群主之嘱,在下听着、读着、想着,当然也写着,尽⼒简明扼要真诚地归纳听讲感受。不诚⽆物,诚者⾃成。群主令在下略作补充,当然也是在下的妄念之⼀。我解补充,意蕴两层:⼀是接着说,补充观点;⼀是对着说,补充视⾓。后者对于治古,在下以为最为重要——古典在不同视⾓的透射之下,不仅⽣⾹活意,⽽且元⽓淋漓。何为真元?何为终极真实?冒天下之⼤不韪,⼀⾔简⽽括之:不同视⾓下所获取的真实是也。
埃斯库罗斯《复仇⼥神》解析
王以欣
埃斯库罗斯半⾝像
公元1世纪前期⼤理⽯雕像,现存罗马卡⽪托博物馆(Musei Capitolini)
前⾔
各位群友,各位听众,我很荣幸应井玲⽼师之邀,为⼤家试讲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特斯》的最后⼀部。虽然我不是搞戏剧研究的⼈,对⽂艺理论知之甚少,但此讲座却是⼀个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我希望通过⾃⼰不成熟的演讲,给⼤家带来⼀些灵感,也很希望听取⼤家的意见来充实⾃⼰。感谢寇⽼师的主持,感谢各位评点⽼师的⾟劳和智慧,现在我就开始演讲了。因为内容较多,恐怕会超时,感谢各位⾜够的耐⼼。
正⽂
古希腊悲剧诗⼈埃斯库罗斯平⽣撰写了70-90部悲剧,其中完整存世者仅七部,⽽《俄瑞斯特斯》是古希腊硕果仅存的完整的悲剧三部曲,其⽂学和思想价值⾃不待⾔。
《埃斯库罗斯全集》英⽂版
很多古典爱好者对古希腊⽂化充满尊敬和好奇,也对⼤名⿍⿍的悲剧诗⼈埃斯库罗斯有如雷贯⽿之感,很想阅读和欣赏他的代表性作品,感受其中的审美价值,领略其中的思想⼈⽂价值。所幸他的作品已经有了完整的译本,这要感谢罗念⽣先⽣的伟⼤贡献,使我们能够逾越语⾔的障碍,跨越2500年的时间跨度,与上古时代的悲剧诗⼈展开⼼灵的交流。
然⽽,⼤家在阅读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时,尤其是《俄瑞斯特斯》三部曲,总有某种镜花⽔⽉,终隔⼀层的感觉,并不能像这部作品当年在雅典上演时赢得头奖,在观众中激发起的那种共鸣。
⼤家或许会感到奇怪
埃斯库罗斯为什么会选择这种
复仇的故事题材呢?
⽽且这种复仇还是亲族间的仇杀,妻⼦为⼥⼉向丈夫复仇,⼉⼦为⽗亲向母亲复仇,这些违反⼈伦纲常的做法,对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中国⼈来说,总会感到匪夷所思。
王以欣
我想,这就是⽂化差异,⽂化隔阂问题。如果你想欣赏古代的某部⽂学艺术作品,你就必须了解这部
作品赖以产⽣的古代社会背景和⽂化氛围,甚⾄还要了解⼀点思想⽂化史⽅⾯的背景知识。否则,你就会有终隔⼀层的感觉。
我们今天看到的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是⼀个已经同它赖以产⽣的社会相脱节的孤⽴⽂本。
因⽽,这部作品曾让当年的雅典听众如醉如痴,乃⾄迷狂,却⽆法引起你的思想共鸣,甚⾄有不知所云,味同嚼蜡之感。
另外,如果你对悲剧这种⽂艺形式的特征缺乏了解,也会妨碍你的审美感受。
因⽽,了解⼀些⽂艺理论知识,也就是美学知识,读⼀点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郎吉努斯的《论崇⾼》、朱光潜的《悲剧⼼理学》等,都有助于你欣赏这部古代艺术杰作。
因⽽,在对《复仇⼥神》这部悲剧的剧情展开分析之前,请允许我先对这部作品赖以产⽣的社会⽂化背景和历史源流做个简要介绍。
个简要介绍。
罗念⽣译亚⾥⼠多德的《诗学》与贺拉斯的《诗艺》中译本
此外,在对剧本的⼈物、剧情和思想内涵展开分析之前,我们也会很⾃然地提出某些疑问:
埃斯库罗斯在选择悲剧素材时,为什么不选择现实历史题材,⽽对这些古⽼家族的神话故事情有独钟呢?他创作这样的悲剧究竟意图何在?希望传递怎样的思想观念?达到怎样的社会效果?他为什么如此设计故事的剧情?如此改编古⽼的神话故事?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古典学者的研究课题,也是《俄瑞斯特斯》三部曲的读者们所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我们就不能真正认识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就不能真正欣赏这部艺术杰作,也就不可能对之发⽣⼼灵的共鸣。
《俄瑞斯特斯》三部曲是由
《阿伽门农》、《奠酒⼈》和《复仇⼥神》
三部悲剧构成的。
埃斯库罗斯悲剧三部曲《俄瑞斯特斯》英⽂版海报
前两部悲剧已由黄薇薇和杨蕊博⼠为⼤家分析过了。她们从剧本内容和戏剧⾃⾝特点出发,为⼤家剖析了前两部悲剧的结构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传递的思想内涵等,有些上升到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的⾼度。
我本⼈不是搞⽂艺理论和戏剧研究的,提不出⾼深的思想,但作为⼀位对希腊历史、⽂化、宗教和神话略有了解的读者,谈⼀谈我个⼈之浅见。
⾸先,我想谈谈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素材
悲剧在古希腊被认为是⼀种庄重严肃的⽂艺形式,与插科打诨讽刺挖苦为特征的喜剧迥然不同,这可能同悲剧的起源有关。悲剧是从古代的酒神颂歌(dithyramb)演变⽽来的,因⽽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有合唱队的参加、抒情诗的朗诵和歌舞的表演。演员的台词是韵⽂,因⽽古希腊悲剧的作家也被称为诗⼈。
海马上的阿⾥昂( Arion on a Sea Horse)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画家布格罗
( 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55
阿⾥昂是公元前7-6世纪的希腊诗⼈歌⼿,传说的酒神颂歌发明者,据说曾被海豚搭救
诗歌的历史可以追溯⾄荷马和赫西俄德,他们⽤庄严的六部韵诗歌讲述诸神与英雄的故事,包括宇宙创世,诸神间的风流韵事,神与凡⼈的爱情以及他们后代的故事。这些后代就是英雄,他们⽣活在“英雄时代”,被认为是半神,含有神的⾎统,却是必死的凡⼈。
古风时代的贵族⼤家庭皆以英雄的后代⾃居。为了光耀门庭,他们请史诗诗⼈们宣传其祖先,编造其神话,赋予他们种种⾮凡的故事。因⽽,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们都是⾮凡⼈物,虽然是凡⼈,却是了不起的凡⼈。他们是神的后裔,受到神明的特别关注,因⽽创造了凡⼈⽆法企及的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也经历了凡⼈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痛苦,很适于充当悲剧⾓⾊。
特洛伊战争众英雄
他们是神的⼯具,受神明的摆布和安排,但也有⾃⼰的尊严和追求,常与神和命运徒劳地抗争,但总是失败者,其悲剧⾊彩是很明显的。他们做了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其中不乏道德伦理上的骇⼈听闻的极端事例,具有典型意义,但在现实⽣活很难发⽣,但也并⾮不可能发⽣。这种现实中罕见的⾮凡⼈物的极端例证往往成为诗⼈们⾸选的悲剧素材。
亚⾥⼠多德⼤理⽯半⾝像
亚⾥⼠多德曾说
历史描述已发⽣的事情,那些琐碎的个别的偶然的事情,⽽悲剧描述可能发⽣的事情,具有必然性或可然性的事件。因⽽,悲剧⽐历史更能反映事物的必然性,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此
外
古希腊⼈从其祖先那⾥学习和继承⽂化传统,神与英雄的故事就是他们传承的古⽼⽂化遗产。这些神话传说都是史前英雄时代的产物,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反映的是原始时代的宗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荷马和赫西俄德之后的⼆百多年⾥,古希腊社会发⽣了很⼤的变化,世界观、宗教观、道德观都和以前不同了,但他们学到的和继承的传统仍是荷马和赫西俄德的古传故事。这些英雄时代孕育出来的传奇故事让荷马时代的⼈们很容易理解,却让步⼊⽂明时代的古希腊⼈感到奇怪和困惑,迫使他们去重新思考,解释⽂化传统中的那些令⼈困惑的问题,试图给出他们⾃⼰的符合时代变化的新阐释,赋予这些传统以新的意义。
然
⽽
悲剧诗⼈们显然迎合了⼈们的这种需求,也承担了这个使命
就是阐释传统,并赋予其
新的解释和新的意义
俄狄浦斯杀⽗娶母的故事在荷马时代固然骇⼈听闻,但还不致招致严酷的惩罚。俄狄浦斯在杀⽗娶母后依然做他的忒拜国王。但在两百多年后的雅典,杀⽗娶母可是⼈伦⼤罪,必须受到惩罚,因⽽才有了俄狄浦斯刺瞎双⽬⾃我流放的悲剧结局。
刺瞎双⽬的俄狄浦斯在⼥⼉安提⼽涅引领下离开忒拜⾃我流放
Charles Francois Jalabeat (1819-1901), Musée des Beaux Arts, Marseilles.
阿特柔斯与提厄斯特斯兄弟阋墙⼿⾜相残的故事、克吕泰姆涅斯特拉谋杀丈夫,俄瑞斯特斯杀母的故事,都是⽐较极端的典型的伦理悲剧,⾃然也是⼈们关⼼的问题。在荷马诗歌中,俄瑞斯特斯的报仇⾏为是被当作英雄⾏为赞颂的,但到了埃斯库罗斯⽣活的时代,这种⾏为却引起了很⼤争议,为⽗报仇固然是正当的理由,但杀害母亲有违基本的⼈伦情感,这种观念的冲突⾃然会引发观众的思考。
俄瑞斯特斯杀埃吉斯特斯和母亲克吕泰姆涅斯特拉
(Orestes Slaying Aegisthus and Clytemnestra), Bernardino Mei, 1654
埃斯库罗斯就是把民众关⼼的传统伦理问题提出来,给予新的思考和解释,也引导观众去共同思考这些问题。
悲剧诗⼈并⾮不能选择真实历史的题材,某些素材也常常具有悲剧的震撼效果,如弗⾥尼库斯(Phrynichus)的《⽶利都的陷落》、埃斯库罗斯的《波斯⼈》等。
埃斯库罗斯悲剧《波斯⼈》⼴告
但他们最终发现,最适合悲剧表现的,最发⼈深省的,最震撼⼈⼼的素材其实就在他们⼿边,那就是传统的神话宝库,那些古⽼家族的英雄传奇。当然,有些神明的故事,如普罗⽶修斯,也具有悲剧的震撼⼒。正像亚⾥⼠多德所归纳的,最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家族的故事,其原因是,故事中的主⼈公都受过可怕的苦难,做过可怕的事情。
被缚的普罗⽶修斯(Prometheus Bound),Scott Eaton, c1996
悲剧诗⼈为什么要让他的故事主⼈公经受过可怕的磨难,做过可怕的事情呢?
因为这样的故事最能激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悲剧就是要激发观众的这种情绪
那么,什么可怕的事情最容易成为悲剧诗⼈的素材呢?
按亚⾥⼠多德的说法
那就是亲属间发⽣的杀戮⾏为
古希腊的英雄故事有很多这类的素材,⽐如妻⼦杀夫的故事,如达那伊得斯姊妹在新婚之夜集体杀夫、勒姆诺斯岛的妇⼥(Lemnian Women)集体谋害丈夫和所有男⼈的故事。
兄弟阋墙⼿⾜相残的故事也很多,尤其是孪⽣⼦争⽃的主题,如俄狄浦斯的孪⽣⼦、阿特柔斯和提厄斯特斯兄弟相互残杀的故事等。
弑⽗的故事也不少,如俄狄浦斯杀⽗娶母、珀利阿斯的⼥⼉们杀⽗的故事等;
弑母的故事较少,俄瑞斯特斯杀母的故事最著名。
双亲杀⼦或弃⼦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美狄亚杀⼦报复负⼼的丈夫的故事。
美狄亚杀⼦(The Fury of Medea), EugeneDelacroix, 1862
神界也不乏⾎亲相残的故事,如克洛诺斯阉割⽗亲,吞吃孩⼦以及宙斯囚禁⽗亲的故事等。
珀罗普斯家族的⾎亲仇杀循环报应的故事是这类故事中最典型的,亲属间的各种仇杀都包含其中,因⽽,雅典的三⼤悲剧家都喜欢选择这个家族的故事为悲剧素材,这就很容易让⼈理解了。
伦理上的极端⾏为,如通奸、乱伦、⾎亲仇杀等为什么会成为悲剧诗⼈们⾸选的主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