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二十六)

时间: 2023-06-03 admin 讲座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二十六)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二十六)(2009-04-08 18:10:40)
标签:健康 
分类:火尽薪传(健康集)
1、什么是中医?
中国医学,或中国传统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系统理论的传统医疗体系,其精髓为整体观念、辩证施治。
2、基本理论
中医在基本理论上有六个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
3、养生及疾病防治手段
中医讲究养生和防治,主要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正骨,食疗药膳,和气功。
4、经典中医论著
 著作名称
问世时间
 作者
 黄帝内经
 战国
 众人
 难经
战国
 秦月人(扁鹊)
 神农本草经
 100-200
 众人
 针灸甲乙经
 259晋
 皇甫谧
 伤寒杂病论
 300东汉
 张仲景
 诸病源候论
 610隋
 巢元方
 千金方
 652唐
 孙思邈
 唐本草
 659唐
 唐政府
 本草纲目
 1578明
 李时珍
 瘟疫论
 1642明
 吴有性
 艺林错改
 1830清
 王清任
 
 
 
5、阴阳学说
阴阳是古代(春秋战国)中国哲学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
中医的阴阳学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阴阳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
阴阳·五行
引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老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医学
 阴
 阳
 身体结构
 前、内
 后、外
 生理
 结构
 功能
 病例
 低下
 亢进
 诊断
 外、热、实
 内、寒、虚
 中药
 寒凉、酸、咸、苦
 温热、辛、甜
 治疗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
 治疗
 寒则温之
 热则寒之
7、五行学说
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穑",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战国·邹衍五行生克关系
8、脏腑学说
 五脏(阴)
 六腑(阳)
 奇恒之腑
 肝
 胆
 脑
 心
 小肠
 髓
 脾
 胃
 骨
 肺
 大肠
 脉
 肾
 膀胱
 胆
 
 三焦
 女子胞
 
 
 
人的每一脏或腑都是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而非单纯的解剖结构;
脏腑皆寓以阴阳五行等概念。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
心: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脈,心主神明,汗為心液,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肾: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腎藏精,主生殖、生长与发育,腎主骨生髓,腎主水,腎主納氣,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髮。
肝: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肝主疏泄,主情志,主藏血,開竅於目,其華在爪.
脾: 食廪之官,五味出焉——主运化,主统血,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肺: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气、宣发、肃降、行水,合皮毛,開竅於鼻,其华在毛。
9、脏腑与自然界的统一: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0、经络学说
经络是连接脏腑、肢体、关节等机体内外于一体的路径,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一个整合了古代哲学、人体机能与结构以及相关生命现象的综合概念。
十四经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手三阴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胞经
•手三阳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的功能
联系机体各部——经络者,内属腑脏,外络肢节(灵枢·经脉篇)
输送气血,濡养全身——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难经)
感应刺激、传导信息、调节机能
应用——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胞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阴阳表里关系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厥阴心胞经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太阴肺经
11、中医诊断中的哲学:整体查病·诸诊合参·从病辩证
疾病的发生总是缘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运行紊乱。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机体恢复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最终达到机体阴阳平衡。
珍法:望、闻、问、切——搜集症状和体征,为辩证提供依据。
辩证:对各种珍法所获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推理,辩明为何证的过程;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应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是论治的依据;包括八纲辩证(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气血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