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讲座-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也是永久的老师。所以学生将以怎样的形象踏入社会,是每一位家长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中,良好的言行会融合于其他教育的优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消弱其他教育的功能。家长言行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模范言行成为教育学生的表率。
一、家长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家长言行对学生的启蒙性。
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者,家长言行是学生最早的学习内容,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一切都是模仿家长的。如果家长爱发脾气,也许学生也爱发脾气,不过如果开始引导的好,学生就会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的不好,学生就会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二)家长言行对学生的感染性。
父母与学生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
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学生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学生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学生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学生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学生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样的话,家长说出来要比其他人说出来更有感召力。由于家长与学生感情的亲密性,来自家长的言行更易于使子女受到感染。所以家长在生活中的待人处事、工作态度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
(三)家长言行对学生的榜样作用。
从榜样发挥作用的机制来看,榜样是为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要求的物化模式。一般的说,由训诲的途径教育学生是长久而困难的,而由言行榜样的途径则是简明易行的。古语曰“上行下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榜样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学生最善于模仿,而家长则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第一对象,学生总是喜欢模仿家长言行,以达到自我的满足。
二、家长言行的现状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多少人整天乐于“搓几圈”、“喝几杯”。自己是享受生活了,可这样做,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呢?学生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能
在关键时期注意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并以身作则,那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下面来看几个例子:事例一:早晨入校时间,校园放着欢快的歌曲,孩子们高兴得向老师问好,这时丽丽的爸爸把她送到班里,丽丽和爸爸互道再见。丽丽的爸爸走出教室“呸”,把一口痰吐进了花丛中,丽丽小声对爸爸说:“爸爸,老师说过,不许随地吐痰。”,爸爸听后恼羞成怒的把丽丽骂了一顿。
事例二:洋洋今年新入园,来到中班。以前他从没上过学生园,今天是他第二次来学生园,爷爷抱着他来到老师前,洋洋用手指着爷爷说:“你送我上学生园,你混蛋。”可爷爷却像是没听见似的。
事例三:自由活动时,壮壮哭着跑来:“老师凡凡打我耳光。”老师叫来凡凡,问凡凡为什么打小朋友,她理直气壮地说:“他亲我的嘴,妈妈告诉我,这样的做的人就是坏人,要打他。”
由于我国国情决定,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从事例一中看出,丽丽的爸爸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用粗鲁的言行态度反对学生的良好言行,给学生树立了反面的榜样,如果家长那个经常这样,久而久之,必使学生在学生园中受到的良好教育大打折扣。事例二中,虽然行为不对的是洋洋,可根源却在家长无原则的娇宠和溺爱。作为爷爷竟然对洋洋的不敬言辞置之不理,这样的言行
能使学生养成尊敬长辈的优良品质吗?事例三中,壮壮的行为也许是从家人身上学来的,那么作为家长,在学生面前的亲昵行为应该适当。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好的行为习惯一生受益。
在家庭这个小社会里,加之那个言行作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更应该时刻注意。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家长观念的变化,家长言行也随着在改变,以上事例中提到的家长的言行,并不是个别现象,是现在家长言行中普遍存在的。
家长言行存在着以下误区:
1、说教误区
家庭教育离不开说服教育,但不少家长苦恼与学生光说不听,原因何在呢?(1)唠叨不停。家长们虽然爱学生,但他们更爱说,而且是唱独角戏。为什么学生不听呢,你一边告诉学生不能撒谎,一边有万分得意的告诉家人,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借口推辞了一个你不想参加的会议,这等于变相的告诉学生可以不说实话,假使你总是这样,学生开始蔑视你的威信。在学生说话时,要少说,多学生要少一些控制,防止唠唠叨叨,没完没了。(2)言语犀利。家庭教育中,言语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比挨揍更厉害。日常生活中,成人随口而出的话,如:“傻瓜,没用的东西!”、“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等等,对于学生来讲,家长的话就是真理,若家长整
天说一个学生是“傻瓜”、“笨蛋”,学生很可能就认为自己就是这样自的。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学生面对生活,最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都是学生精神上的阳光,反之,使足以将学生脆弱的尊严击的粉碎,使学生无地自容。
2、行为误区
(1)盲目攀比:有些家长和亲戚好友聊天时,当着学生的面夸奖别的学生而贬低自己的孩子。有时一个学生会同时上七八个兴趣班,如果诱饵经常处于这种压抑的状态下,必然会丧失信心,家长不爱自己了,最终伤到了亲情。近年来,关于神童的宣传颇多,诸如“某某3岁识几千字”啦,“某某5岁上大学”啦,等等。有的甚至公然宣传某方案去做,你的孩子就能成为神童。现在家庭里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希望学生在社会上能立足,成为强者,于是,家长们竞相以神童的标准和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孩子,整天陪着孩子学学这学那。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也不管他们的能力,认为别人的孩子能够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也应该能做到。事实上,天下“神童”有多少?教育绝非万能,任何方案都不可能将所有孩子培养成神童。教育要因人而异,决不能盲目仿效。(2)寄予重望:每一个新生命降临人世的时候,家长都对他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占的满满当当,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学生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