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育儿心理讲座心得3篇

时间: 2023-06-03 admin 讲座
家庭教育育儿心理讲座心得3篇
   
家庭教育育儿心理讲座心得篇1
    结合在家长学校听课后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谈几点自己教育孩子的体会,同时也与各位教师和家长共同沟通与探讨:
    一、赏识教育
    关于赏识教育,我还特地买过碟子来看过,后来也在家长学校的讲座里听教师提起。我们发觉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影响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
    假如我们对孩子的进步不听、不看、不愿定、不赞扬,孩子的学习态度确定会受到打击。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和表扬,常给他们鼓舞:“你很棒!我真替你感到傲慢!”固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道着拒绝批判,只是别忘了在批判他们过后仍记得给他们一个拥抱,让他们知道我们有多爱他们!
    二、学会宽容,拒绝自私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信任众多的家长对此都深有体会。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从小到大,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无须其操劳,由于父母会把一切安排的妥妥贴贴,有什么好东西都是一个人拥有独享。
    三、承受挫折和失败
    对于自己的儿子,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做得特别差。从他诞生到现在,几乎没受过挫折,也没经受过失败。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儿子在学校由于不当心把同学撞倒了,从没被教师批判过的他由于太紧急而脸色大变,反倒把教师吓倒。由此可见,过于的呵护备至让他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没有承受力量,所以适当的让孩子出温室见风雨是有必要的。
    四、承受委屈
    承受委屈是顽强、英勇的表现,是更为成熟更为肤浅的英勇。而这种承受或者这种承受力正是我们孩子身上所缺少的。或许将来我们不会为他们的学习担忧,不会为他们的成绩
担忧,但却会为他们如何走向社会?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又如何快速融入和适应这个简单而多变的社会而担忧?!
    那么孩子在学校或是其他地方受了委屈,就告知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相处就要相互谦让,这种谦让与委屈不会让他失去什么。而我们更要教育他在英勇地承受委屈的同时更要英勇地站立起来,保持安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
    五、养成良好的习惯
    能转变我们一生的,或许就是一些良好的习惯!胜利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种习惯;对孩子而言,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受用终生。父母的言传教也会潜移默化的转变和影响着孩子。所以在我们要求孩子别这样别那样,要这样要那样时请问问自己是否这样做了。而良好的习惯都是在一些琐碎和微小的小事中培育和形成的。都说行为打算习惯、习惯打算性格、性格打算命运,那么盼望通过努力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将来在查找胜利时不至于两手空空。
家庭教育育儿心理讲座心得篇2
    男孩穷养做到这几点就够了,肯定是将来的男子汉
    有一位做儿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说,有一天他给孩子上社会课,讲到现在有些农村的孩子吃不饱饭时,同学竟惊讶地问:“饿了为什么不吃巧克力?”他当时竟愣了几秒钟,由于不知该如何答复孩子的问题。我听了他的话,也不禁想起历史上的痴呆皇帝晋惠帝,天下荒乱,百姓饥饿,他听了大臣的禀奏,怀疑地问:“何不食肉糜?”。我不说社会的问题,也不去猜想孩子的将来会怎么,我想谈谈男孩的教育。
    当今科技的巨大进步不需要农业社会高强度的劳动,许多工作变得轻松了,男人的力气展现的少了,更多的是脑力劳动,有人甚至说现在的男性越来越娘,没有男子气概。一个缺少男性荷尔蒙的社会,将使得这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没有骨气,越来越没有奋进的动力。
    也能常常听到家里有男孩的人讲男孩要穷养,也有人的确这样做了。效果怎么样呢?不乏有人走极端,狼爸虎妈式的教育,多少有些不敬重孩子的意志,僵化亲子关系。其实“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熬煎和苦痛,而是让父母削减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受、多一些熬炼,
对“穷困”和“艰难”有切身感受,磨砺他们的心态,从而培育他们坚韧、坚韧的性格。
    假如没有这样一个“吃苦”过程,男孩极易养成挥霍的习惯,贪图享受,脆弱无能,不负责任,不知人间真情,无法面对生活的考验,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
    若您准备穷养孩子,不妨看看下面几点建议
    第一、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许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行思议,宿舍卫生还要请保洁。这样的男人能承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制造力吗?所以,父母要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担当力所能及的事。生活自理、会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定!
    其次、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给孩子太过浪费的物质享受,让孩子拥有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和监牢。
    让孩子明白钱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不要大手大脚,培育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一位妈妈说起一个故事,孩子在商场看中一件玩具,哭着闹着要妈妈买单,然后妈妈告知孩子:没有带钱出门买玩具。孩子却说:“你拿手机出来扫一扫不就有钱了吗?”。在孩子的眼里,原来有手机就有钱。凡事需要用钱的地方,只要有手机,就有钱;不用努力,手机就可以“生”出钱来。这个问题罪魁祸首真的是手机吗?不!是父母的错误引导,是对孩子金钱观的不重视。
    首先,让孩子明白劳动可以制造财宝,也要让孩子明白,并不是全部的劳动都能换来金钱。我并不赞同孩子做家务活给酬劳,帮忙爸爸妈妈扫地、捶捶背是孩子的一份责任,不将自己的玩具顺手乱丢,玩乐以后要整理好是分内的事情,这都不应当成为一种获得酬劳的劳动行为。父母应当引导孩子,将家里看过的旧报纸、塑料空瓶子收集起来搬去卖废品,得来的收益才是真正通过劳动获得的酬劳。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些孩子会由于没有钱买零食或者玩具而偷钱;也有孩子会将捡到他人的钱财占为己有;也有的孩子会通过校园裸贷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钱而丢失了自己的道德底线。金钱的确来之不易,可通过脑力赚钱、通过自身劳
动力赚钱,不管是多少钱,都要有道德底线来猎取,不管通过哪一种方式,绝不能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道德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