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师系列讲座总结

学科技术前沿讲座总结
------37060213王烨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有幸聆听到大师们给我们带来的计算机学科前沿技术的讲座,在紧张的大三学习生活中,每周能有一节这样的课程,即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了解到我们计算机学科前沿的东西,又能有所放松。
第一节课,是由熊璋老师给我们讲的“数据活化的思考”由数据化到建设智慧城市,通过各种各样的例子揭示了从计算机产生到发展到现在的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三个革命性的进步,计算速度,因特网,搜索,那么接下来是什么呢,为此:数据活化的概念被提出,英文命名是Data Vitalization,也就是赋予数据生命的意思。旨在把隔离的数据变为整体,恢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突破数据利用的局限性。
接下来是由李波老师讲的“计算机科学的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深刻的讨论了计算机科学的哲学视角,宏观上的计算机科学是算法、是集成电路、是社会科学……我们作为计算机工作者需要有理想主义信念,持续不断的热情和完美主义的追求。同时还讲述了计算机工程的主要
研究方法。现在最需要的是领域专家,最需要的是领域知识,而不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从而引出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服务中心化,多样化,个性化,普及化,那么在科学论文写作上我们需要透彻的背景分析,详实的理论基础,代表性的实验数据和总结未来的工作。
接下来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所谓高性能计算就是指通常使用很多处理器(作为单个机器的一部分)或者某一集群中组织的几台计算机(作为单个计算资源操作)的计算系统和环境。有许多类型的HPC 系统,其范围从标准计算机的大型集群,到高度专用的硬件。课上讲述了高性能计算的机遇与挑战。
然后是由马世龙老师讲的“描述逻辑及其应用简介”课上讲述了产生式表示法,语义网表示法等知识的表示方法。同时还介绍了知识表示模式的选定,充分表达领域知识,有利于知识进行推理,便于知识的维护和管理以及便于计算机的理解与实现。学到了基本语法构造有原子的概念(一元谓词)原子角色(二元谓词)和个体(常元)等相关语言表示的基本概念。
在下来是由李舟军老师讲的“基于主题爬虫的网络信息收集与分析”,所谓爬虫是一种自动
获取网页内容的程序,是搜索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搜索引擎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爬虫而做出的优化。爬虫为搜索引擎从万维网上下载网页。传统爬虫从一个或若干初始网页的URL开始,获得初始网页上的URL,在抓取网页的过程中,不断从当前页面上抽取新的URL放入队列,直到满足系统的一定停止条件。讲述了从爬虫到主题爬虫引入的新概念,其中包括主题描述,主题相关度分析,定向爬行和URL权值等相关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主题爬虫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接下来是由刘超老师讲的“科研工作发展概况与展望”详细介绍了我们学院各个实验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为我们考研找导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最后一节课也是由李波老师讲的“传感器网络发展的现状与展望”,所谓传感器网络是由许多在空间上分布的自动装置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这些装置使用传感器协作地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环境状况(比如温度、声音、振动、压力、运动或污染物)。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最初起源于战场监测等军事应用。而现今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应用于很多民用领域,如环境与生态监测、健康监护、家庭自动化、以及交通控制等。课上详细介绍了传感器网络的特点,设计及评价因素以及其重要的应用方向。
时间过得飞快,短短的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这个学期的学科技术前沿讲座中学到了很多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前沿知识,为我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几节课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熊璋老师讲的“数据活化的思考”,我们大一的时候就听过熊璋老师讲的“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伦理学”对他的讲课风格记忆深刻,熊璋老师讲课非常有激情,这次讲座也是一样。
在课上,熊老师从“IT的下一次革命性在哪里?”这个问题说起,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与热情。讲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30年前,计算机刚刚兴起,计算机的速度,数目都让计算机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那时候一台巨型机还不如现在的一个手机的运算能力,于是,通过各种技术革新,我们的CPU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便宜,性能越来越强大;20年前,由于计算机数的普及,数量大量增加,人们开始思考让那么多计算机协同工作,把计算机组合为计算机网络,于是网络诞生了,又是一大革命;到10年前,当网络上的计算机以及他们贮存的数据,多到人已经无法想象的时候,如何快速获得人们想要的东西,成为一个难题,于是搜索出现了,百度,Google,互联网的奇迹等等,乃至最近很火的云计算,目前都还谈不上是能够超过搜索这一概念的技术理念。看着如此让人振奋的IT技术革命,那么下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将会是什么呢?
熊老师提到了非常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漫天的人造卫星每时每刻的不停传回海量的数据,NASA曾经愿意低价将自己卫星获得的地球数据出售,却找不到这些数据的作用,起初Google Earth使用的地图数据,甚至是NASA70年代拍摄的地图,说明,这些数据,虽然存在,却很不小心的成为了放错地方的“垃圾”;类似的,满大街的摄像头,更有甚者同一个路口,同一个电线杆上,平排着4个摄像头,隶属于各个机关部门,重复布线,非常浪费;原因就是我们部门布置的摄像头凭什么给你们部门用,其实这些部门说的也有道理,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国家,只有国家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分配,这样各个部分才能协调起来,也就不会出现类似摄像头的例子了,还有就是信用卡问题,我想大家都不止一张信用卡吧;满仓库的历史资料,学术文献,例如苏27的设计资料有10个车皮那么多;医保数据,移动通讯数据,等等。
从以上现象反映的问题是,我们身边有大量的数据,但是数据因为类别、行业、部门、地方(机构)被隔离,其间的关联性被遗忘,因而数据的利用率受到了极大被限制。由此,熊老师提出数据活化的概念(Data Vitalization),说白了就是赋予数据生命的意思。就是把隔离的数据变为整体,恢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突破数据利用的局限性。
在数据活化的概念提出之后,又进一步畅想,引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介绍了社会信息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以及信息化建设需采取的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建设方法;提出了智慧城市理念,从用户管理、信息服务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倡给数据以生命,让数据为广大用户服务。
熊老师的讲座非常鼓舞人心,让我们非常激动,就好像下一步IT革命“数据活化”就在眼前一样。作为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也会为下一步的IT革命做出自己的一分小小的贡献。
不仅熊老师的讲座给我印象深刻,每一个老师讲的都非常好,对我们的自身发展,职业选择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感谢辛辛苦苦教育我们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