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四个learn

时间: 2023-06-04 admin 讲座
大学生的4个learn----许纪霖
来源:北大讲座第二十一辑
大学生的4个learn
今天我们许多人都在读大学人文教育,但人文教育究竟是什么?是否开一些通识课程,让学生读读《论语》,《孟子》、《庄子》,或者了解莎士比亚、歌德,就是人文教育?如果人文教育做如此狭隘的理解,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通识课程无疑又增加了一点死的知识而已。所谓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有知识、有教养的博雅之士。如何培养博雅之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讨论21实际的报告中说,大学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在大学里面学习四个learn:learn to know,learn to be ,learn to do ,learn to be together(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相处)。在我看来,当大学生的目标在这四个learn上平衡发展时,大学的人文教育才能说真正落到了实处。
大学之所以大学
大学并不完全是一个乌托邦,而是得从它的历史来看。虽然有人经常说我们中国的大学很古
老,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还是起源于欧洲,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然后再到英国,像我们所熟悉的牛津、剑桥,都是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按照他原来的含义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第一,university是一个地方,一个可以接纳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地方。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是由宗教统治的,罗马教会领导的基督教并不是单单一个民族的,它普渡众生,是全人类的,最起码是白人的、全欧洲的,这个传统就这么保存下来。越是好的大学,越是国际化的大学,留学生就越多;越是一般的大学,就越是地方性的大学。所以,对大学来讲,开放式第一个标准。第二,大学是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培养绅士的地方。在欧洲绅士就是贵族,无论是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洪堡大学,还是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都是一次为宗旨的。在教会以外之所以还要组建大学,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知识的贵族。那个时候的知识Kennedy跟我们今天理解的有些不一样,我们今天更注重应用性的技术,那时候人们更偏向于陶冶性情的知识。因此,他们培养的人都是些博雅之士。
不仅是欧洲,这两点也一样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我们中国的孔子虽然没像柏拉图那样有个书院,但是他弟子三千,也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空间和氛围。从孔子开始,一直到后来宋代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等许多著名的书院,你会
大仙他们的教育理念很接近欧洲大学的风格。它包容性很强,不仅仅是接纳本地人士,而是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于儒学研究的学子。这些学子常常不满于科举,当年的科举跟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差不多,是学不到什么真东西的,所以他们要到书院里面来寻找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书院,按照中国的传统,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叫你做人。做什么人呢?要成为儒家所认为的有道德的君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君子。
同样是博雅的教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大学起源的目标是非常非常明确额。那么,这样一个非常清楚的理念为什么到了今天却模糊起来呢?这个与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学的大规模发展有关系。大学本来是少数贵族、精英才能去的地方。不要说那么遥远,我是“文革”后第一届恢复高考时读的大学,今年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我们作为第一届回复高考的大学生,人数非常少,比现在的博士生还少。那个年代的大学是精英去的地方。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大学的普及、平民化,大学数量剧增,它教育额性质和目标自然据发现很了变化。现在很多大学生甚至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卖知识的市场,我交了学费,是购买知识,你老师站在讲台上,不过是在出卖知识。双方是一个买卖关系。学生把
上大学仅仅看作是买一种专业技能的过程,这样一种看法实际上今天非常流行,有不少学生、家长一这样的标准来选大学。虽然现在不少大学摇身一变都改名叫大学了,但是大学不是专科学校,他是university,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博雅之士的地方,这就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和一所专科性学校的差别。上大学主要是来感受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氛围,培养博雅的素质。
那么,今天一所真正的university,公认由什么组成呢?有三部分:一、在教学方面它是学术性教学,绝不是应用性的,而是带有研究性的教学。二、大学也同时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机构,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今天的大学都热衷于盖大楼而不注重培养大师。第三点最重要,是创造性的文化氛围,看一个大学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在校园里面是不是有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是广义的,包括文学、艺术、科技,乃至各个方面你所能想像的它都有。以上就形成了大学的三个很重要的标准,也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是一所真正的、理想的大学。
这些标准是欧洲大学的传承,尤其以后同学们有机会出去到国外大学感受一下就会发现。
今天我们中国的大学,给人感觉与外面差不多,也都是俗人待的地方。清华、北大现在成为考试精英顶礼膜拜的圣地,一到暑假,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就组团举着小旗来清华、北大!这些举动背后根本不具有神圣性,考上这两所大学知识一个非常世俗额目标。但好似如果你到了西方那些非常古老的大学,如牛津、剑桥,美国大学算年轻的,想哈佛、耶鲁,就非常不一样。我在哈佛做访问学者待过半年,哈佛大学可以说其貌不扬,老得哈佛校园可以说比我们一个学院还小,三分钟就可以兜下来了,矮矮的几幢楼,连校门都没有,当然没有我们中国有的大学宏伟的校门那样壮观。但是你一进哈佛,站在哈佛广场,就会感受到一种神圣性;这种神圣性实际上是它的历史传统留下的,让你感到那真是一个学术殿堂。哈佛有一个传统,不管是美国总统来了还是比尔.盖茨来了,它都不会给你搞一个盛大欢迎仪式。任何人总统哪怕教皇去,都要低下他的头。为什么?因为哈佛所代表的那种知识的严肃性、神圣性,即使在金钱、权利面前也丝毫不贬值,那种氛围令你肃然起敬。我有个同学,毕业后下海经商了,老是嘲笑我,说你们搞学术什么破玩意儿,这些我都玩过,有什么意思!结果有一年他到美国商务旅行,回来对我说:“我去哈佛了,一进门,那个学术气氛,原来还是很神圣啊!那一瞬间我突然很冲动了,算了,钱真没什么用,还是回到校园干学术吧。但一回到中国,看着中国这些学校,想想还是算了吧。”先不
要讲抽象的概念,就是校园感观上的那种神圣性,我们这里也破坏的差不多了。而在国外,那些古老的大学那种学术的庄严感至今不散,在欧洲传统里面当初教会所带来的那种神圣性至今仍然还很浓。哈佛被全世界称作学术的圣地,大家都会朝拜,原因也就在此。
当我们了解了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以后,就可以接下去理解为什么大学要学四个learn了。
learn to know(学习知识)
大家都知道,到大学来就是要学习知识。但是学什么知识呢?这个恐怕就不是每一个同学都清楚了。学专业是当然的了,但大学士培养博雅之士的地方,所以,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尤为重要。这里我们会遇到一个博与约的问题,博士博雅,约是指你能化约一个专业的知识,这两个东西之间可能会有点紧张。有些同学讲:老师,我们学专业都忙不过来了,这有多少时间学专业以外的知识呢?其实我们今天的大学体制有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照搬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把大学的专业分的特别细。我们今天大学的专业分的这样细,可以说是全世界少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大学,还有美国的大学,你考进去的时候完全不分专业,大一大二完全是通识教育,大三大四才有所谓的专业供你选择。我们现在的高考,家长和小孩煞费苦心考虑高考选什么专业,一个高终身刚刚被应试教育搞得昏头昏脑
的,他搞得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吗?他的选择只能按照世俗眼光去衡量,以后什么能赚大钱,什么比较吃香,就玄参。结果考进去以后发现其实自己未必喜欢。一个人最痛苦的,除了嫁错人以外就是选错专业。嫁错人还可以离婚改嫁,选错专业再改,代价就大多了。国外的大学直到大三乃至大四才开始渐渐细分专业。当你修了很多门课后,心灵逐渐丰满起来,真正发现了你的兴趣所在,才开始选择专业。到底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就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决断,但是中国现在的大学却是一次买断。
不少读书好的同学,专业知识学得很深,但是比较忽略专业以外的知识。前面讲过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差别,它不是培养专业技能的,而是培养综合素质的。综合素质就像煲鸡汤一样,是文火炖出来的,而不是考某种专业技能练出来的。这就是一个好的大学和一个专科类大学学生的最大区别,。那些被大家公认为金饭碗的跨国公司招新员工的时候,人家根本不看你专业,他只看你出身什么学校,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是个人才,这是需要好环境熏陶的,传统社会讲究好人家出身,现代社会则看是否好学校出身。所以那些扩过公司根本不问专业,只问学校。
为什么好的学校出来的人社会比较欢迎呢?因为他的知识面非常的宽广,他受到了比较好
的博雅教育,他是有创造性的,并不只是掌握了某们技能。从这点而言,learn to know这里大有文章可做。至今我还很怀念我的大学生活,那时候专业学习比较枯燥,最有趣的是自己坐在如书馆里面乱看书,乱翻杂志,然后听各种各样相干的乃至不相干的讲座,这些讲座你当时问我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但是慢慢地,你的人格、你的心灵、你的知识就被这样一个氛围熏陶出来了。好的大学你进去就会大仙,墙上贴满学术讲座的的海报,而不是那些实用性的传单。哈佛大学每天各院系、研究中心你的讲座加起来有几十个。以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为例子,一周平均就要有二三次讲座。那是真正的大学氛围。要学知识那里学不到,到新东方去可能还比我们大学学的更好呢!然而,新东方没有讲座,只有大学才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讲座,而我们正需要这样的讲座来熏陶心灵。博雅之士在大学里不用专门去学,而是一个熏陶的结果。
现在人们都很关心大学排名,这是最不懂大学的外行人的做法。看一个大学是不是够优秀,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传统,有传统的就是好学校。当然传统是各种各样的,你选择了一所大学就选择了它的传统。比如说在美国,绝对不是像中国那样,按照什么量化标准,每所大学都想成为清华、北大,如今清华、北大也越来越没有特点,基本上是千校一面。真正好的大学不在于它的大,而在于它的传统.美国的大学真的非常的多元,你看,哈佛地处
美国东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基本上是欧洲大学的传统。那么到了西部的斯坦福大学就不一样了,斯坦福完全是一所美国的大学,他十分注重创造性,更美国化,注重应用性,所以在大学旁边可以大展出来一个硅谷。斯坦佛还有个邻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伯克利被称为平民的哈佛,在美国公立大学里面它是公认的第一名,充满了前卫和反抗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反越战是伯克利冲在最前,各种各样的嬉皮士、同性恋云集。当年福柯到美国去,其他学校不去,独独选择了伯克利,他觉得这是他心灵可以栖息的场所。直到今天,伯克利还是个广场,这个广场上还有各种流浪者和乞丐,在中国早就被城管给赶走了,但是伯克利认为这是学校的传统,可以容忍异端,这是从60年代一流下来的反战传统。
而今天在中国吗大学仿佛只以大取胜,越大就越是“大”学,拼成一艘航空母舰,像浙大和吉大。而在美国,有一个小小 的大学经常压过哈佛和耶鲁,排在第一名,这就是非常小的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之小你难以想象,一共才两千名学生,他拒绝办商学院、法学院这类应用型学院。它接受的是走周古老传统,认为大学应该发展那些理论性的学科,像数学、物理、人文社会科学... ...这些所谓形而上的东西。普林斯顿完全没有应用学科,但是他的学生能够非常精英,它每年从校友里面得到的平均捐款远远高于哈佛。你进了普林斯
顿大学后感觉会非常强烈。余英时先生所在的历史系,那幢楼历史悠久,当年爱因斯坦在这里办公,石阶上第一台计算机在这里诞生,余先生最后又在这里执教... ...这就形成了普林斯顿大学非常经营的学术氛围。
博与雅的结合,就是一种有用的知识和好的知识的平衡。今天的社会很实际,都在比较这个有用,那个没有那个,我们很多同学也很想考个证书,积累些有用的知识,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培养人的心灵的,更重要的是耐心哦没有用的知识,那就是我称之为为好的知识。一个博雅的心灵是有很多美好的知识塑造起来的。王小波在一片杂文里面讲,他读大学时在人民大学,读的是经济。在高等数学课上,来的是位老先生。他上台经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天将的是高等数学,我想告你们的是,高等数学没有用,但却是好的知识。这句话让王小波一生受用。现在很多人脑袋里装的都是有用的知识,这样的人发展空间很有限,最多是个一流技术人才。知识装满好的知识额人,他才有创造性,才减幅哦大世面,他有想像力。有用的知识不给你想象空间的,它交给你的是一条规则,而不是如何突破和创造。前不久,我在我的学校的小包度带整整一版介绍华东师大出身的儒商的文章,读完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儒商大部分都不是商学院出身!江南春是中文系的,他最早热衷写诗,后来把写诗这份饿创造力运用到商业中去:坐电梯时突然想到这个电梯里可以搞广告啊!
后来她建立了分众传媒,果然一鸣惊人,显然他的灵感来源于平常写诗所形成的想象力。不是商学院毕业的,后来生意场上为什么也做得那么好呢?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技术以外的知识,及时到了商场上,也能吗慢靠着他们风度的想象力大获成功。所以我们看到好的知识,千万不要以有用没用来衡量,好的知识平时可能没有用,一旦有用的时候就是大用,而且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