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研修】金伟平:讲座后提问与回答

时间: 2024-02-26 admin 讲座

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

【每月研修】金伟平:讲座后提问与回答

邱老师:

因为进入上课环境,具体的问题也说不出来。只是对《天气》单元中许多错误的概念比较纠结,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比如课本中有一句“气象学家常常把风速分为十三个等级”。这里的“风速”与“等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且这个错误给老师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应该按照课本上的概念去要求学生,还是应该尊重科学概念的准确性?

专家做答: 我觉得应该尊重科学概念的准确性。风速就是风的前进速度,用每秒多少米或每小时多少公里来表示。示风的速度的大小,用风级表示,风力越强风级越大。书中说的“风速分为十三个等级”实际应该指的是风力等级。

衢州麦子

感觉溶解单元的第6课,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虽然有强调过很多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误差比较大,很难处理。

专家答疑:

实验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实验误差大有多方面因素引起,教师虽强调了注意事项,学生有否按规范做决定了是否会引起较大误差,也就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很重要,实验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与培养,不是一节课中强调一下就马上能做到位的。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实验误差,一定要带领学生有意识地查出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实验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是随意玩。

如何正确规范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月的降水量,尤其9月的降水量较少

专家答疑: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月的降水量是教会学生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作一个月的持久记录,测一次记一次,降水量少就少记几次,关键是学生会用这个方法对天气作正确的记录分析。

湖州 韦茜(1319464241) 19:43:16

这一单元中,学生自制的风向标很难做成功哎,会误导他们

专家答疑: 看微视频,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尤其要找到平衡点,多化点心思,总能做成功的。

宁波小苏打(308506610) 19:48:58

疑问:制作天气日历能否放到第六课以后,即学生真正了解了云量等特征以及测量方法?

专家答疑:

天气日历不建议放到第六课。天气日历要体现的是一个持续记录的过程,学生从一开始的作部分记录,到学了一些方法后慢慢完善记录,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时间。如果放到第6课,这课就会变成为记录而记录的一堂课,第7课也无法实施,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天气影响的理解,单元教学的关键点——坚持长期记录就缺失了。

台州 温岭婷(172248452) 19:58:06

室外,学生很容易理解:现在室内有空调、暖气,不是气温。阴凉、通风处,解释起来就不容易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吗?

专家答疑:

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吧,他们有这个辨析能力,相信孩子们。

在溶解单元实验操作规范性应达到怎样的高度,如过滤、蒸发皿加热结晶等?

专家答疑:

这两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我的想法是这两个实验的操作规范性都需要非常强调,要体现出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学生在中学阶段会学到过滤实验,在四年级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感知,也可借用微视频,让他们知道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会折滤纸,会放滤纸,但基本不会倒混合液,往往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因此教师能规范演示,让部分学生进行尝试,这样就够了。

蒸发皿加热结晶实验则可以分组操作,严格按教材P36提示,用好酒精灯,关注变化过程,强调实验安全,学生应该都能做。

第三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音高高低的学习很有难度,如何突破?

专家答疑: 帖子中“木白”老师的做法非常好。可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对比度比较明显的材料来做实验,也可借用“铝片琴”等乐器,从音阶入手,使学生对音高有个大概的认识,再进行辨析

不管教学哪个内容,教师自己一定要做“下水”实验,针对出现的问题作材料上的改进,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指导。只要教师自己不怕麻烦,从“下水”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科学课的。

【每月研修】金伟平:讲座后提问与回答